1985年美国的Zayas等人提出摩擦摆支座的减隔震理念,同年由美国地震保护体系(EPS)公司研制而成,并首先用于房屋建筑,而后应用到桥梁、大型储油罐等结构上。以桥梁为例,是目前桥梁构件减隔震领域三款产品之一,其他为橡胶支座与钢阻尼支座,相比于其他支座,摩擦摆支座承载力较大,且具有复位功能,因此在中大吨位桥梁具有广泛应用,目前设计最大有180MN,应用在东北某桥上。
摩擦摆支座隔震原理:通过摆动,延长下部结构自振周期,实现隔震功能,见图2。周期一般为桥梁固有周期的2倍以上,不能太大,否则难以复位,其范围为2s~6s;太小则梁体升高偏大,因此设计时需针对不同吨位选择合理周期,满足抬高及复位要求。经过公式推导,摩擦摆支座复位应满足地震位移大于支座摩擦系数与隔震曲率之积,见广州大学周云教授发表的相关论文。
减震原理:通过滑动界面摩擦消耗地震能量,实现减震功能,
摩擦摆支座按照曲率可分为单摆和复摆结构。单摆结构是中间球冠衬板上下曲率相差较大,一般以较大曲率半径为设计基准,而复摆是衬板曲率接近或者相等的结构;单摆结构曲率较大的一端较大,安装不便,高度较低,复摆结构上下尺寸近似相等,安装容易,高度较高。对于周期较大、综合位移较大的参数,采用复摆结构较好,而对于周期较小的结构,单摆结构重量较轻,高度小,两者适合不同周期,无绝对之优劣。